你会突然在某一刻:想起小时候一件令你难过的事,然后被狠狠刺痛,从此它就像你心里的刺一样,让你辗转难眠吗?
你会在生活中某个场景里:突然悲伤、愤怒、恐惧,甚至忍不住伤害别人,你突然察觉到,这样的场景和你童年中的经历有些似曾相识吗?
小时候的记忆,就像散落在记忆角落的玻璃碎片,看似不起眼,却会在某天突然破土而出。
可能是犯了某个错后,父母对你的责骂;可能是在学校里,同伴嬉笑着的戏耍.....
你不曾觉得当时有多么痛苦,但奇怪的是,在你成年后,它们开始以这样的方式浮现出来:
梦境和闪回
莫名的强烈情绪爆发(哭泣、愤怒、恐慌)
身体症状(如疼痛、肠胃问题)
不由自主的强迫性重复(如不断陷入虐待关系)
性格的突然改变或强烈的自我厌恶感
在特定情境下的过度反应(如伴侣晚归引发极度恐惧)
出现内在的冲突声音(如一面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一面又极度渴望)
那么,为什么曾经“没觉得怎样” 的痛苦感受、认知和记忆碎片 ,会在成年后才突然以情绪海啸的形式席卷而来?
其实,它们一直都在你的潜意识中,只是选择了合适的“时机”,才来告诉你:“好了,是时候看看我了。”
一
童年期:为了生存,自动屏蔽痛苦
我们童年时期的大脑,就像一台正在组装调试的精密仪器,负责理性思考、情绪调节的前额叶皮层远未发育完全,而负责原始情绪反应的杏仁核却早早“上岗”。当遭遇虐待、忽视等创伤事件时,年幼的我们其实没办法理解事件的本质,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复杂的情绪,更没有力量为自己寻求有效的帮助。
尤其是当这种伤害,来自我们的照顾者(比如父母)时,对于孩子来说,照顾者就是全世界,是生存的依靠。承认或表达对父母的负面情绪(即使是合理的愤怒或恐惧)我们也可能感觉太危险,会威胁到至关重要的依附关系。
所以,即便照顾者是施虐者,孩子优先的生存本能,会让他们为了维持这段关系,选择扭曲认知,比如把创伤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觉得“是我不好才被这样对待”。同时还会主动切断对痛苦的感知,把父母理想化,保留 “好父母” 的想象,就像给自己戴上了一副 “美化滤镜”,只为了能继续拥有那份依恋,获得一丝安全感。
这都属于我们的身体,自动启动的“保护程序”,通过解离、压抑等心理防御机制,把痛苦体验 “打包封存” 进潜意识里,就像把可怕的怪物关进小黑屋,眼不见为净:
解离:
面对难以承受的创伤时最重要的防御之一。“脱离”当下体验:感觉麻木(情感解离)、感觉身体像不是自己的(人格解体)、感觉世界不真实(现实解体)、将体验从意识中隔离(分离性遗忘)等。使个体能在创伤中存活下来,但代价是体验未被完整处理和整合。
压抑:
将痛苦的记忆、想法、感受从意识层面强行推入潜意识。这是一种主动(但常是无意识的)的心理过程,旨在将不可承受的内容从意识中移除。它在当时非常有效,是“自动屏蔽痛苦”的核心机制之一。
否认:
拒绝承认痛苦事件的发生或其严重性。“这不是真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理想化:
将施虐或疏忽自己的对象理想化,以避免面对他们的不称职或可怕行为带来的痛苦和对安全感的根本性动摇。
分裂:
将好(安全、被爱)的和坏(危险、受虐)的体验截然分开,只聚焦于好的部分来获得片刻安宁。
这些防御机制在创伤发生的当下是适应性、保护性的(“救命的”),它们帮助儿童承受无法承受之痛,维持基本的精神功能,保护重要的情感连接(即使是有问题的连接),使其能继续发育和生存。本质上,它们是为了“当时的生存”而存在。
甚至很多时候,童年创伤的记忆是以碎片化的非语言形式存在的,我们可能感受到了悲伤,恐惧,无助等等,却难以用语言清晰描述出来,尤其是发生在语言发展之前的创伤或长期的复杂创伤,通常以内隐记忆的方式储存。
内隐记忆是关于“怎么做”和感觉状态的非意识记忆(如身体的紧张感、莫名的恐惧、特定的反应模式),而非像外显记忆那样是清晰、连贯、有叙述性的(如“那天发生了什么”)。这种“不知道自己记得”的状态导致内容无法被有意地检索和处理,使得我们的创伤,有时候如同散落一地的拼图,拼不出完整的画面。
二
成年后:条件成熟,创伤开始“解冻
当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大脑逐渐发育成熟,我们具备了更强的情绪调节和理性分析能力,就像给大脑升级了系统,有了处理复杂情绪和事件的“新装备”。同时,我们的情感调节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能够运用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只能被动逃避,我们开始有能力处理童年遗留的 “心理垃圾”。
那创伤会在什么时候浮现呢?
可能是我们离开原生家庭,进入独立生活,有了爱人和朋友等支持性关系时,这时候们生存压力大大减少,原本紧绷的神经开始放松。安全的环境让我们不再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那些曾经用来抵御创伤的防御机制也就不再那么必要,过去紧绷的“战斗或逃跑” 模式逐渐松弛,那些曾用来保护自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瓦解。就像蜷缩在壳里的蜗牛,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后才敢探出触角。
又或者,是在我们遇到婚姻、养育、失业、丧亲等等重要的人生节点时,我们的创伤记忆会在这时候被触发。比如,当自己成为父母,站在养育者的角度,才更能理解当年被虐待的经历是多么不可接受;又或者在工作中被领导否定,可能瞬间唤起童年被羞辱的感觉,这些类似的情境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封存创伤记忆的大门。
三
痛苦浮现:心灵走向完整的必经之路
当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创伤内容,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浮现。
- 可能是在梦境中重现创伤场景,醒来后还心有余悸;
- 也可能在亲密关系里,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
- 甚至身体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或疾病。
此时,我们不仅要承受童年创伤的原始痛苦,还要清醒意识到
创伤对自我发展的深远影响,承受丧失幻想的痛苦
。然而这看似痛苦的过程,其实是心灵走向完整的重要一步。
就像种子在破土前必须顶开坚硬的泥土,那些被唤醒的创伤记忆,正是潜意识推动我们直面阴影、重构自我的信号,是我们的心灵在告诉我们:
“现在你终于足够强大、足够安全,可以面对这些了。”
当
我们选择正视童年的伤口,我们可以在更
成熟、更安全的
状态下,去重新面对和处理这些童年未完成任务——理
解创伤、哀悼丧失、重获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这
是一个自我疗愈的契机,我们不但可以迎来真正的成长与自由,也将收获珍贵的人生礼物:自我关怀,让我们学会在风暴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通过专业的帮助,重新体验、整合感受、重构自我叙事,逐渐走出创伤的阴影,拥抱更完整的自己。
自我价值感不再依附于他人的评判,而是扎根于对自身经历的理解与接纳;人际关系中因创伤筑起的高墙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真诚而深刻的联结......
“曾经的伤痛会化作照亮未来的光,我们终将以更有力量的姿态拥抱选择,朝着理想生活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