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有的孩子竟只是“恰好被选中”

· 未成年与家庭
Section image

孩子因为被孤立,向你求助过吗?

他们害怕去学校——因为没有朋友,因为被排挤,因为是班级里被歧视耻笑的对象,他们在学校里,像个多余的影子,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度过课间,一个人做体育活动,稍有不慎就要被指指点点,言语羞辱,他们过得孤独又羞耻。

这是许多青少年孩子都会为之痛苦的人际关系问题——“孤立”,“孤立”是一种常常被忽视的隐性霸凌。比起被暴力欺凌,“孤立”隐秘、难以被发现和重视,而且发生频率极高,甚至被孤立的孩子,常常被扣上“敏感”“不合群”的帽子。

Section image

那么,想要帮助孩子,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孤立。

孩子们的残忍举动,是成长过程中的“动物本能”

类人猿有一个特征,就是雄性会通过展示、夸耀自己的身体力量和能力来确立自己在同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雌性则擅于利用“言语”来帮助自己树立威信。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动物本性会在青春期的时候表现显著。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青春期阶段,暴力霸凌、孤立等等发生更加频繁。

而关于“孤立”,我们会发现,人类社会中,女性似乎更善于在情感和关系上“做文章”,也更在意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在校园里,女孩子往往是成群结队在一起的,她们无论是玩闹,还是上厕所等等,都需要身边有个伴,否则,她们会感觉孤独、不被群体接纳,这对她们来说是一种羞耻或恐惧,又因为在社会文化中,女性的愤怒表达常常被压抑,挪威的一个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实验和研究论证得出:文化规则不允许女孩采取公开攻击行为,她们就只能诉诸非肢体的攻击形式。所以她们也会比起男性,更倾向于利用关系去伤害她们不喜欢的对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孤立”这件事上,女性之间多发,并不代表男性之间没有。事实上,当“暴力”成为容易引发惩罚的攻击手段后,“孤立”这种隐性霸凌反而被越来越多孩子选择。

“孤立”带来的心理伤害,一点都不比身体上的暴力欺凌带来的伤害少,因为在普通心理学领域,孤立的本质,其实是某种形式的社会性拒绝,它被界定为一种故意将个体排除在特定社会关系或社交互动之外的行为。

因为孤立行为往往带有明确的“故意” 属性,所以身处孤立状态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责或者自我怀疑,将被孤立的原因归咎于自身,比如认为是自己某些行为不当,或是存在缺陷,才导致自己不被他人接纳。当这种由自我怀疑衍生出的负面情绪,未能得到有效化解,就很可能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反复出现。情况严重的时候,会对个体的自我评价造成持续负面影响。

而心理学家艾森伯格及其团队研究发现,人在遭受社会性拒绝时被激活的脑区与身体疼痛时被激活的脑区是一样的,这证明当我们被孤立时,感受到的痛苦是真切存在的。所以,当孤立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孩子,确确实实正在遭受一种不容小觑的创伤。

Section image

集体结构下,谁容易成为“被孤立者”?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孤立,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其实并非现在大家常说的“性格软弱”“不善于交际”那么简单。首先,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在一个集体中,成员的构成通包含了领导者、核心人物、次要核心人物、普通成员、相对弱势者、外来者,以及掌握稀缺资源的人。而这些角色中,弱势者、外来者与稀缺资源占有者,往往是最容易遭到排挤、孤立、精神霸凌的群体。

Section image

把这种群体构成与互动模式放在校园环境中,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

弱者——

相对弱势的孩子,比如家境贫寒、外貌存在明显差异、身体瘦弱等,对弱者的欺凌,满足的是领导者及核心人物的优越感;

外来者——

转校生或插班生这类新加入的孩子,对这类孩子的排斥,出于的是领导者及核心人物的“领土意识”,因为外来者侵犯了他们对熟悉圈子的归属感;

稀缺资源占有者——

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这种孩子因为某些方面优秀、出众,因此容易引发领导者及核心人物难以直言的嫉妒情绪。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归类,还有许多其他原因,甚至很多时候,被孤立的孩子,并非是因为具备了“易受攻击” 特质,而仅仅只是 “恰好被选中” 。因为在一个集体中,当领导者及核心人物需要欺凌一个人,来达到彰显自己地位和力量的目的时,就“必需”在集体中选一个“替罪羊”出来,那些本身弱势,或者因为本身的依恋模式,而在处理关系上有困难的孩子,往往就会被选中。

Section image

孤立为何难以被发现?

孤立、排挤等隐性霸凌,与传统我们认知中的有暴力伤害的显示霸凌不同,因为其极具隐蔽性。首先作为一种“冷暴力”,它没有身体上的伤口,也没有激烈冲突场面,甚至好像都没有值得拿得上“台面”控诉的 “施害行为” ,比如孤立者只是故意不跟被孤立者说话,需要组队的时候刻意跳过他,课间游戏搭伴的时候假装没看见他等等。这些行为,零散、细碎,是一群人的默契排斥,没有 “伤害证据”。

从老师、家长的成人视角来说,“观察局限”影响了他们察觉孩子的困境。课间走廊的结伴、体育课上的组队选择,甚至是线上的微信群聊,这些场景是老师、家长的 “视角盲区”,甚至是完全无法触及的 “领域”,尤其是被孤立的孩子不能主动表达自己遭遇的时候。

另外,成人的“认知偏差” 也会影响对“孤立”的判断, “孩子间的小矛盾会” “玩不到一起去”等等,都会让老师和家长,无意识忽略掉了孩子的困境和情绪。

孩子不同的依恋模式,会对孤立困境有影响。

虽然被“孤立”的条件,不能完全被预测,但我们可以发现,被“孤立”选中的孩子里,有的孩子是有能力走出困境的,他们会通过反击、寻求帮助、融入其他关系,让“孤立”成为他们校园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有的孩子因为性格特质和行为模式,不但容易被选作目标,还容易在这种“孤立”中越陷越深。这种差别,其实是来源于孩子依恋模式的不同。

孩子的依恋模式由早期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形成,这种互动的学习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交互动策略、情绪调节能力和同伴关系认知,而这些核心特质,往往决定了他们在遭遇潜在孤立时,是能主动化解、还是会被动陷入甚至“加剧” 孤立。

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恐惧型(回避+焦虑)依恋,其中,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是最容易与孤立形成 “恶性循环” 的模式,而安全型依恋则能有效缓冲孤立风险。

Section image

回避型依恋的核心成因,是早期照料者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了冷漠、拒绝的回应。长期下来,孩子就会形成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和“求助一定会被拒绝”的核心信念。他们的社交策略是回避亲密的,所以在同伴互动中,主动切断 “同伴连接”,让他人难以靠近的回避型孩子会加剧孤立,因为他们无法建立关系,本身就难以融入集体, “自我封闭” 的解决问题方式,让他们不会像安全型孩子那样主动求助和融入新关系。

那对焦虑型依恋来说,这种类型的孩子相反,他们会过度索取关注,这源于早期照料者对孩子的回应不稳定,有时热情、有时冷漠。这种类型的孩子的核心信念就是“紧紧抓住他人,才不会被抛弃” ,他们在关系中,不但会给他人带来压力而被排斥,当孤立发生时,他们往往会采取 “过度讨好” 的策略:比如主动帮同伴写作业、分享所有物、哪怕被欺负也不敢反抗。这种 “无底线的讨好” 会让同伴觉得他们好欺负,没有底线,容易利用,从而加剧对他们的伤害。

Section image

家长可以怎么帮助孩子?

当孩子遭遇孤立以后,家长常常犯得一个错误就是,评判是非,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不要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而是客观看待整个状况,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问题。

第一,我们首先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也许他们在学校里遭受了伤害,但他们并不真的孤独,父母、老师都会站在他们身边保护他们,尽量让他们能感受到安全和信赖。

第二,在去学校解决问题时,要光明正大并尽量和老师协调一致,如果家长因为心急而单独采取极端措施或者私下解决,孩子之后可能会遭到全班同学更恶劣的孤立,所以,要先和老师一起摸清事情来龙去脉,经过商议后再做决定。

第三,在孩子情绪稳定之后,我们要对他遭遇孤立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解决。如果是孩子身体弱小、气场不足,那么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加强运动训练,增强体能,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如果是孩子不善于沟通表达,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强大内心,比如增强自信心,建立自我认同,相信自己在学习能力、艺术、常识、某些技术和经历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东西”。

当然,如果想要教孩子学会表达情感,我们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对自我的信心,可以通过让孩子去阅读、培养兴趣爱好、运动、旅行等方式丰富他们的体验,锻炼他们的心智;如果孩子是因为没有眼力见儿,不会察言观色,或者是不注重收拾打扮、穿衣风格突兀等原因,而招致了其他同学的反感,那我们就需要从更细致的地方帮助他们,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别人都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让他们学习培养能够和其他孩子分享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孩子耐心、反复说明需要他们注意的关系中的边界和处理问题的逻辑。

Section image

第四,如果孩子的确是无缘无故被孤立的,比如仅仅是因为太优秀了而被嫉妒,那么我们就要从孤立者们的身上找问题,而不是一味要求我们的孩子去自我反省,我们需要向老师寻求帮助,或者努力改善孩子与朋友间的关系,这时候一定要给予孩子支持和肯定,告诉他们“这不是你的错”。

最后,网络交流沟通中,也容易发生矛盾,这是常被家长和孩子忽略的一个点,因为面对面交流中,人们会通过表情、语气、肢体动作传递“真实意图”和情绪,比如同样是调侃,在网络交流中缺失了这些关键信号,就容易被对方认定为“攻击性”,所以,让孩子注重在网络交流中的表达,或者多进行面对面沟通,也非常重要。

当然,如果是孩子已经在孤立中受到了伤害,被恐惧、焦虑、抑郁所侵扰,那么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至关重要,因为作为专业人士,心理咨询师可以为孩子从最初依恋模式溯源,更全面、深入地接纳、理解孩子,在帮助孩子抚平创伤的同时,作出调整和改变。

那么,关于孤立,你还有什么样的故事或者问题呢?也可以留言给我们,我们一起探讨。

Section image

参考文献: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赫伯特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罗纳德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宋炯锡《家庭心理百科》;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戴维巴斯《进化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