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迫症,你该知道的都在这

济南心理咨询

· 优化

1.强迫症到底在经历什么?

经常听人说“我有强迫症”,比如微信红点点一定要点掉;晾衣架一定要朝一个方向;出门之前一定要检查煤气......强迫症似乎成了一种自我标签。

但毫不夸张得说,99%的人都对强迫症存在误解。而且,我们自以为是的“强迫症”正在加剧人们对强迫者的误解。而真正的强迫者正在不同的世界里备受煎熬:

重复某种动作,如触摸、清洗、数数、整理,控制不住得重复

一定要按某种仪式或顺序做事,如果出了一点差错,必须!必须重来!

脑子里控制不住地闪现某个画面,比如死人、癌症、流血、性

害怕自己染上病,害怕做出可怕的事情,怕从高处跳下、撞车……

一些无意义、看起来微不足道,甚至是荒唐的小事就足以“逼死”强迫症。越不想重复,越要重复,越害怕重复,陷入无法走出的死循环。

同样是整理房间,一般人用上两三个小时收拾得异常干净后,整个人心情舒畅,还调侃自己是“强迫症”,一根头发丝掉地上都受不了。

但真正的强迫症在整理过程中却异常焦躁、担心、纠结,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有人很形象得说是“用世界末日来临”的心情去整理房间的,常人永远无法理解。

看过一个段子,有人对一个强迫症患者说,我这有一种药,吃了之后强迫症立马就彻底好了,只是你的代价就是会少活十年,你愿不愿意吃药?那位强迫者立刻冲他大喊“快拿药来!”看来确实是受够这个罪了。

2.冲突

判断是不是强迫症,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自己和症状之间有没有冲突。

冲突是强迫症形成的核心机制,森田疗法中的“交互作用”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

什么是交互作用呢?举个例子,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非常苦恼的事,比如我们错过了回家的末班车,让自己更加痛苦的方式就是:“反复地回想这件事,反复地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快一点”一旦你陷入了这样的“循环”,你就会越来越痛苦,简单一件小事也能变成噩梦。这就是“交互作用”的一种体现。

而强迫者,往往每天都处在这种“交互作用”之中,处在“冲突”之中,自己能看到这种重复,不想继续这样下去,试图去控制不去想,不去做那些强迫的事情,但是控制不住,会为此非常痛苦。

所以,冲突是关键。

就拿反复洗手来说。同样是反复洗手的行为,强迫症者“洗手”极度痛苦的原因在于,强迫者是内心带着冲突和斗争去洗手的。

他们从内心深处知道,自己并不用频繁去洗手,但就是忍不住要去。去洗手的念头就像魔鬼一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于是拼命地去打压它。他们往往会深刻地感到自己是不是有病,有严重的病耻感。病耻感越严重,症状就会越严重。

这里面就存在很严重的冲突,主观上并不想去洗手,但却控制不住。

如果“强迫洗手”是另一种情况:虽然洗手的次数也很多,但心安理得,没有心理冲突,那么这就不是什么强迫症。

3.带着症状去生活

在这里我们简单分享“森田疗法”治疗强迫症的思想:带着症状去生活。

在电影《美丽心灵》中,纳什走出诺贝尔颁奖礼堂后在人群中看到了三个人:室友、小女孩与军方高官。这是他幻想出来的三个人物。

这意味着,他的幻觉依然存在。而幻觉与妄想,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指标。

纳什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之后,在药物的作用下,这三个人消失了。但是,同时消失的还有他对数字的直觉和天才般的特质,这对他的学术研究极其重要。

当天才与精神分裂症嵌套在一起的时候,纳什面临的选择题是:要当个正常的普通人,还是一个天才的“疯子”?

他选择了后者。

他的幻觉始终存在,但他学会了与幻觉平安相处——在就在吧,做自己的事,不去理他们。

这个世界上最深的绝望是:认为自己再也好不了了。

有两条路连接绝望之境,一条是自暴自弃,另一条是“带病生存”

纳什选择了“带病生存”。但,更多的人选择自暴自弃。

这两种选择,在咨询室都见过。

在上周二的案例研讨小组中,是这样一位女士。她有强迫症,主要的强迫行为是强迫洗手。每次外出回家,她都要一遍遍洗手。经历了最初的痛苦之后,她慢慢学会了与强迫症共处。

她学会对自己说:“洗5次就行了。”然后洗5次,过关!

与症状共存,着眼于目前的状态,带着症状,去做所有能做到的,对生活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去学习控制压力,应对自己的焦虑;学习放松的技巧,开始运动起来。

不过多关注症状,接受自己,不再继续攻击自己,症状自然而然就会逐渐减轻,最后变成自己只是“比一般人更在意个人卫生”而已。

而选择另一条路径的人,他们坚信自己再也好不了。有时候,“再也好不了了”不是事实,却被当事人坚定地相信。

所以,要学会接纳问题并培养带着问题去生活的能力。当然这并不容易。问题能轻易让我们陷入无止境的担忧和焦虑中。

这时候,心理咨询可能是最治愈的方式。

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我们区分问题,接纳问题,重获生命力量。

其实,我们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要找对方法,都有潜能丰沛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