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来访者T告诉我,最近总是忍不住和妈妈吵架,尤其是妈妈问到她的工作情况时,她就很烦,让妈妈不要管自己的事,管好自己就行了,如果妈妈再多说一句,来访就想“教育”妈妈,说妈妈问她就是在给她施加压力,觉得她现在做得还不够好,还没有成为人中精英,一想到此,她就非常愤怒。
这是咨询进行到十几次时我们经常讨论的内容,T觉察到从小到大的努力是为了满足妈妈的期待,一方面感觉到生活没有意义和方向,感觉到很空洞;一方面在面对妈妈的时候,很想将这些内容告诉妈妈,但由于没有意识化的愤怒,造成了一开口就带着指责和抱怨,频繁地发生冲突。
除了来访者T之外,我还发现,很多压抑型的来访者在咨询的初期阶段,很容易在生活中向亲近的人发脾气。她们通常这样说:

有一些来访者在表达了愤怒之后,她们希望得到咨询师的认可,看,我现在终于不再压抑自己了;更多的来访者她们和咨询师说,我发火了,我怎么能发火呢,我来做咨询不是为了和他们和解吗?
表达愤怒后她们被内疚和担忧占据,那么咨询师如何看待这样的表达呢, 每个咨询师都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想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没有表达过愤怒,又何谈和解。所有的情绪都有待表达,有待被容纳。
1
不能表达的愤怒去哪里了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里,如果是不被允许表达攻击和愤怒的,那么他可能经常会和一些无关人等表达愤怒,比如有些人非常容易对服务人员、保安人员发火,这是他们为无处投注的愤怒寻找的相对安全的出口。
表达之后就好了吗,他们的感受并不好,他们有这样的体验,自己好像一个刺猬,见人就想扎,他们不知道这是未曾觉察的对内在客体的愤怒。被压抑的总是要寻求表达,和服务人员的关系只是内在父母关系的向外投射。

2
不真实的体验
来访者小C和妈妈怎么也亲密不起来,她很羡慕可以挽着妈妈的胳膊一起逛街的母女,她和妈妈的关系非常克制和礼貌,例如平常打电话报个平安,还有过节时买个小礼物给妈妈。
小C从小被寄养在奶奶家,直到上初中才和妈妈住回一起,从那时起她就感觉到和妈妈是有距离的,她说好像从来没有感觉到妈妈的温暖,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却始终怨恨妈妈,让她觉得和妈妈平静的关系非常不真实。

不能表达不满和怨恨延伸到了她的人际关系中,为了维持人际关系,她也会去讨好别人,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上伪装自己的攻击性。
一方面讨好别人,一方面当有人对她好时,她也觉得不踏实,总觉得这个好背后还有危险的东西存在,这也正是她对他人的敌意的投射。
这就是小C的故事,她在生活中处处感觉不真实。
没有好好说过恨的人,也就没有好好谈过爱。
3
在愤怒和恨中停留
在人际关系中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成为很多人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这里的真实多和愤怒的、怨恨的具有攻击性的情绪有关。

4
处理内疚和恐惧

还有些人在咨询中觉察到了自己的压抑和讨好之后,在人际关系中频频爆发冲突,他们的担忧是这样下去,自己是不是就没有朋友了,会不会和他人的关系都破裂了呢。
如果一段关系里不能承受攻击,只能说这样的关系基础就是脆弱的,对方值不值得交往下去可能也需要重新考量。
5
真正的和解
彻底地表达愤怒和完全不表达愤怒同样是两种极端情况,我们却习惯性地认同了“不表达”这种情况,对“彻底地表达”这种情况充满自责。
当然,不是说让你不停地表达愤怒,而是通过表达,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愤怒,最终在表达愤怒这个连续谱上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位置,不再一触即发,也不是一味隐忍,这需要先从表达开始练习。
通过表达,也获得被他人认识和理解的机会,才可能实现和解。
所谓的和解,我认为是我表达了对你的愤怒,你承接并理解了我的愤怒,我因为你的承接和理解,开始理解我自己,理解你,我们才走向和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