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位焦虑的妈妈来电话咨询,说她的儿子丁丁(化名)七岁了,性格活泼热情,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才两个星期,自己就屡次被老师叫去谈话,还有同学的家长找她告状,这可把爸妈愁坏了。
老师反映丁丁不像其他同学能安静坐在座位上听课,他好像根本安静不下来,左顾右盼,一会动动前面同学的帽子,一会找后面同学的说话,一会又钻到桌子下面去了。手里小动作不断,甚至离开座位在教室里到处乱逛,老师经常要把他拽回来。纪律在丁丁的眼里,简直形同虚设。
妈妈说,丁丁平时说话也特别多,常常自己说个不停。别人说话,他很喜欢打岔,很难听别人把话讲完。遇到事情,丁丁很容易生气激动,在学校里动不动就和小朋友打起来了,所以开学这段时间已经被同学家长“投诉”好几回了。
对于丁丁的问题,家人们都很困扰,孩子到底怎么了?
对此,心理咨询师告诉妈妈,丁丁的这些表现很有可能是患有多动症(ADHD)。

在静心工作室,因为“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好冲动”前来咨询的孩子并不少见。家长们容易进入一个误区,觉得孩子这样可能是太调皮太活泼了,多管教甚至打骂就能使孩子“改”过来,慢慢长大就好了,殊不知这是一种疾病,严厉管教并不能奏效,反而可能使孩子心理出现一些问题。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从而错过了ADHD的最佳干预期。
那什么是ADHD呢?
ADHD (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是一种出现在儿童以及成年人身上比较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缺陷:多动、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不稳定、冲动,国内常称为多动症(以下统称为ADHD)。ADHD多在童年起病,症状可持续到成年后。
对于ADHD研究表明:❶、这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家长要注意并不是孩子调皮,故意捣乱才这样的做的。相对于发育迟缓、自闭症等,它的严重程度要低很多,但它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功能。及早地进行干预,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
❷、多动症的伴随症状包括:学习困难、交往困难、心理问题、感统失调、亲子关系不良等。但这些症状不一定每个多动症孩子都有。
❸、ADHD的核心症状有: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
🔸 学习或活动中难以持久保持注意,注意集中时间短,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 别人和他说话时常似听非听。
🔸 常不能按别人的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对抗行为或不理解所致)。
🔸 常逃避、讨厌或不愿做要求保持注意集中的工作(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 常常丢失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学校指定的作业、铅笔、书本或工具)。
🔸 容易遗忘日常的活动。
🔸 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多动冲动的日常表现:
🔸小动作多,好像总是在动,在座位上坐不住,经常擅自离开座位。
🔸在不合适的场合过多的奔跑或爬上爬下。
🔸抢答问题,打断别人的谈话。
🔸讲话过多,但说不到点子上。
🔸难以安静地等待,排队。
🔸容易发脾气,人际关系差。
熊孩子or ADHD?孩子到底是太皮太作的熊孩子还是患有ADHD呢?家长可以根据下面几点做出大概的判断:
❶、孩子和其他同龄人相比明显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而且时间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
❷、一般熊孩子的好动是会分场合的,而ADHD儿童的好动一般不分场合。同时ADHD儿童在家中、在学校,在社区里都有活动过多、情绪冲动的表现;如果只是在家里或者只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很活跃,玩得很“疯”,而上起课来多能保持安静,这也算不上“多动症”。
❸、ADHD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部分是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但由于他们注意力广度小、容易分心、坐不住这些原因,可能存在记忆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学习困难等表现,因此,ADHD患儿普遍学习成绩不好。
❹、ADHD儿童多伴有社会功能障碍,比如抑郁、焦躁、易怒不稳定,或有攻击行为,且不分场合和时间,与同龄的伙伴不能正常交往。
❺、大运动方面比普通儿童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磕伤,跳绳踢毽子等运动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

有一些家长可能要问了,看上去我家孩子比较符合多动症的表现,这可怎么办?我们做父母的都没有多动症,孩子为什么会有?是我们做家长的没管教好吗?如果孩子得了多动症,我应该怎么做?多动症是不是长大一些自然就好了?……
这些都是爸妈们非常关心的问题,那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多动症。
回顾
我们在上面说过,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疾病。ADHD全球患病率高达7.2%,在儿童患者中男女比例大约为3:1,男孩患病几率比女孩略高。中国儿童和青少年ADHD总体患病率为6.26%。

ADHD到成年后症状会消失吗?
ADHD症状平均出现在3到6岁之间,也就是说3到6岁就有端倪了,只不过往往年龄大些家人才注意到,比如说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但不管怎么样,到了13岁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目前普遍认为ADHD是一种影响终身的慢性疾病。不管ADHD患者是否在成年期表现出所有症状,但最少有50%-70%的患者成年后会持续受到一部分问题的影响。
ADHD是怎么形成的?
造成ADHD的相关因素有:
1.基因:虽然尚未确定具体的病因,但毫无疑问,遗传因素是病发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25%-35%的患病儿童父母本身也是患者,25%-50%患病儿童的兄弟姐妹患有ADHD,70%-90%患病儿童的同卵双胞胎也患有注意缺陷多动症。
2.环境: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脑外伤、婴儿期睡眠障碍、母亲孕期吸烟饮酒、孕期压力、有机污染物、铅中毒、过量摄入糖/人造色素等。
3.社会心理:研究表明,暴力式的教育方式(包括行为及语言)可能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诱发异常的行为表现。长期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中的儿童精神高度紧张,可能会通过多动的行为及表现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儿童受到忽视或虐待、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也可能导致孩子多动等问题。
ADHD对儿童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学习困难
由于患有ADHD的儿童注意力较差,上课时难以留心听老师讲解;学习时难以集中精神;做功课、考试时容易因粗心大意而犯错,因而影响学业成绩。同时,ADHD学生通常有书写障碍,这大概是与ADHD儿童脑部的记忆和组织安排能力比较弱有关。
社交问题
患有ADHD儿童的活动量比一般同龄的儿童多,而自控力又比较差,易发脾气打人。所以,当他们与同伴进行活动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多言或冲动等行为,与同伴发生磨擦,甚至有暴力倾向,常与同学打架,导致和同龄人的关系差,自己也感到孤独。
行为问题
患有ADHD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包括:经常离开座位、骚扰同学或课堂秩序、违反学校规则、撒谎或偷窃等。
ADHD对儿童心理会造成影响吗?
会。

儿童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学习成绩+人际交往能力,而ADHD儿童这两方面能力普遍偏低。80%的ADHD儿童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比较低,自尊和自信心不足。同时,大部分孩子容易同时患有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在针对ADHD的干预中,除了去心理机构做及时的心理矫正训练外,父母的积极配合和耐心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那作为家长,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多动症是由于孩子大脑控制行为的中枢对冲动的控制能力不足引起的,并不是孩子调皮或刻意为之。我们总结了几条,建议家长们按照这七条对待或者帮助到多动症孩子:
一、积极和学校沟通
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ADHD儿童在学校内常常是让老师头疼的那一位,给老师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一些困扰。因此,ADHD儿童往往受到批评和请家长的次数也会更多,这些都会促使孩子自卑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家长不管不问,孩子很可能给自己扣上“坏学生”的帽子,从此“破罐子破摔”。
建议家长及时注意孩子的动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父母可以找机会向老师普及多动症的知识,争取老师的理解和支持,让老师了解到孩子的问题是由疾病导致的,而不是TA太顽皮。这样在课堂上或者在作业问题上,或许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和负面评价就会少一些,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增加运动
多动症的孩子一般精力旺盛,家长要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来释放过多的精力,比如可以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或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务活动等。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还可以加以适当的赞扬和鼓励,既可以培育孩子的运动能力,也可以让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三、正向激励
ADHD儿童因为不恰当的行为,导致家长和老师很容易用负面的眼光来看待他。得到的批评指责多,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比较低,这导致ADHD的症状进一步加重。家长要学会捕捉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时表扬或者奖励。一定要及时地表扬,因为多动症的孩子通常是刚表扬了就犯错误,虽然如此,及时地肯定孩子,还是可以提升他的自信心,这非常重要。
四、先奖后罚
惩罚常会导致孩子产生怨恨与敌意,不但不能帮助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与沟通。
先奖后罚的规则很简单:当你想要改正孩子某种不良行为时,不要只告诉他这样不对不好,你还要告诉他好的行为是什么,然后关注积极行为的发生,一旦出现良好行为,就马上给予赞赏和奖励。而且在这个好的行为得到奖励持续一周以上时,才可以适当加入惩罚或者批评不良的行为。当批评孩子时,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不是吼孩子),刚才做的事情是不合适的,以及怎样做才是合适的行为。
五、事先计划
ADHD儿童需要提前知道第二天发生什么事情,变化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对疲劳、困倦、饥饿可能都会有反应。父母可以提前告诉孩子这一天将会发生什么,对于即将要做的事考虑好解决方案,告诉孩子你的计划。可以给他做个时间表、画个画报,让他明确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这样他就不会轻易抓狂了,这种轻松活泼的方式也容易被孩子接受。
六、最近发展区
扩展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定的目标不要太高,只要提高一点点,垫脚尖可以够到就行。比如原来能坐着学习3分钟,现在可以定个五六分钟,让孩子使使劲能达到,不然很容易被挫败。
七、学会冷静和宽容
面对多动症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会冷静和宽容。
即使是知道孩子是一种疾病,但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投诉、周围人的指责,很容易生气不满、失望或其他负面的感受。当情绪来临想发火时,先做个深呼吸,或者到其他房间离开一小会儿,重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思路。缓一缓,改变尚有可能。
同时,对于管教孩子中出现的过失,父母往往会过度自责。因为多动症的孩子很容易使父母抓狂,展现出最坏的一面。这时候需要告诉自己,人不可能做到完美,学会原谅自己,这样你的注意力才会聚焦到当下的事情上,才会在接下来做得更好。
令人安慰的是,ADHD儿童通常具有丰富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持之以恒。如果能及时就诊,用有效的药物加心理治疗(不严重的只用心理治疗即可)调整,同时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ADHD儿童也能发挥出他们的长处和优势,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