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享两个让亲密关系变好的秘籍(第二篇)

· 心理学文章

能够促进一个人亲密关系变好的方法有很多,上次分享了两个,今天再分享两个,希望以后可以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更多。文末点击图片可以看到上次分享的两个促进亲密关系变好的方法。

第三个能够让亲密关系变好的方法是:正面解读或者说积极诠释伴侣的行为。

你如果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彼此关系不好的家庭,你会发现他们之间充斥着大量负面诠释对方的行为。

比如孩子吃完饭,回到自己房间,把房间门关上,父母会认为孩子在乱发脾气或者试图挑衅父母。丈夫忘记倒了垃圾,妻子就认为丈夫是偷懒,逃避家庭责任,把倒垃圾的事情故意丢给自己。妻子关门的声音有点大,丈夫就觉得妻子在乱发脾气。

相反,关系好的两个人,无论是父母和孩子,还是夫妻之间,他们对彼此的行为更多的则是正面的诠释。比如,说好今天要给汽车加油,妻子忘记了,丈夫会解读为她太忙了,而不是她故意不去。孩子在画纸上画画,结果把桌子都涂满了颜料,不是孩子恶作剧,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只是他觉得这样比较好玩,或者画着画着忘记了“不能在桌子上乱涂乱画”的规则。

因为关系不好,才负面诠释,还是因为负面诠释,所以关系才不好,这是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其实,我们偶尔对对方的言语或者行为进行负面解读和诠释也不要紧,毕竟人与人之间要百分百理解很困难,误会误解总会存在,并不一定破坏关系,但是日复一日大量的负面诠释就容易导致关系不好,因为量变会达到了质变。

有句话说:同样半杯水,有的人看到的是“只剩半杯水”,有的人看到的则是“还有半杯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与我们的心态是否乐观、积极有关。

broken image

同样的,想要在关系中拥有更多的正面诠释,需要我们自己先拥有正向、积极的思维方式。而正向、积极的思维方式是可以培养的。

我在《认识你真好》这本书里,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讲到10年前的自己,因为受原生家庭喜欢挑剔、批评的沟通方式的影响,当时的男朋友(后来的老公)送豆浆机给我,我心里想的却是:这人怎么不送我项链、包包这些漂亮的东西,送我这么土的礼物?真是不解风情。

当时的我,完全看不到对方对我的在乎和爱意,看不到对方送我豆浆机背后是希望我早上可以喝上热腾腾豆浆,变得更健康的祝福和关心。

但是经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我现在可以变得更正面,常常能看到对方行为后面的善意美意。

所以,我相信,任何人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练习,都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正面和积极。

生活不可能只有阳光,没有阴雨。沟通中也一定会有负面诠释的时候。

在亲密关系的沟通中,当一方负面诠释的时候,另一个方在沟通中的责任是进行澄清和解释,听了澄清和解释,负面诠释的那一方要试着选择信赖。

比如,我有一个读者,丈夫出差在外面,两个人视频聊天,妻子因为看了网络上的新闻,就和丈夫聊出轨、离婚之类的话题,丈夫聊着聊着就不怎么高兴。

妻子问:怎么呢?

丈夫说:你一直和我聊这些话题是不是不相信我,觉得我也会出轨?

妻子就进行澄清:不是啊,我今天因为看了这个新闻,就想和你随便聊聊,并没有别的意思。

这时丈夫选择相信妻子的解释,误会就消除了。这就是很好的循环,负面转成了正面。

但是,生活中常常是一方澄清了,另一方就是不相信,比如,当男人说:“我刚才给我妈夹菜,没有给你夹菜,并不是故意想气你,要在我妈面前给你难看,而是我妈难得和我们吃一次饭。”女人可能会说:“我才不信,你就是想在你妈面前打击一下我。”

然后,两个人可能就会吵起来。

这就是沟通不畅。当类似这样的沟通在关系中越来越多,误解也会越积越多。当这些负面的误会变得难以澄清,彼此的爱意与信任就会越来越少,于是,沟通愈加困难,关系随之出现问题。

所以,关系中的正面诠释是非常重要的,试着去正面解读对方的行为,你自己的心情容易放松,对方与你的沟通,与你的关系也更顺畅。

遇到误会,尽量去澄清,去把负面转正面,两个人的关系才会越来越好。生活不可能完美,关系也不可能完美,一定有好有坏,但是坏的不能太多,太多了关系就会出现问题。

broken image
第四个让亲密关系变好的方法:建立健康的心理疆界。

所谓健康的心理疆界,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一个界限,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之间有一个恰当的距离。可以用细胞来比喻,健康的细胞之间会有半透性,这就是心理疆界,碰到养料,细胞膜打开,碰到毒素,细胞膜关闭。当细胞之间缺乏心理疆界的时候,就是癌细胞要扩散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像细胞,健康的心理疆界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疆界的问题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你和我是一体的,而我是那个主体,你要为我而活。

举个例子,有本小说叫《无声告白》里面的妈妈自己一直想当医生,但是后来因为结婚生子放弃了学业。有了孩子之后,她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她学业优秀,将来当医生。最后这个女儿受不了这样大的压力,投湖溺水身亡。

这其实是亲子关系中,典型的缺乏心理疆界的表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而不是独立的个体,然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个问题在很多家庭里面都有出现,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缺乏界限,控制欲就比较强。比如,父母自己落榜北大,有了孩子之后,就逼孩子考北大。比如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妈妈都冷了,你怎么能不冷呢?还有最近大火的《隐秘的角落》妈妈觉得牛奶不烫,你怎么能觉得烫呢?

broken image

《隐秘的角落》中的这对父母,让我看到这扎心的两点

每年到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是很多父母逼迫孩子选志愿的时候,逼孩子选择父母认为好的志愿,而不是孩子自己喜欢的志愿,这样的行为其实是极大地伤害到孩子的自主性和动力。

不健康的心理疆界还有一个极端是你和我是一体的,但是你是主体,我是为你而活。

很多年前我有一个来访者,男性,爸爸早逝,妈妈和他相依为命,他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等到儿子长大谈恋爱的时候,谈一个对象妈妈就不满意一个,各种理由拆散他们的关系,比如八字不合,长得太瘦,不是同一个地方的人,最后这个儿子就再也不找女朋友了,一直单身,情绪也变得很暴躁,工作也搞不好。因为他看不到自己人生的希望,觉得自己后半辈子要为妈妈而活。 一个人为你而活其实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他之后一定会寻求补偿,补偿自己失去的东西。就像这位妈妈,之前为儿子而活,然后就要求儿子为自己而活。 自己为别人而活,或者让别人为自己而活,都是不健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为自己而活才是最健康的。
broken image
自己选择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  

所谓的健康的心理疆界,就是我们在关系中,有清晰的界限,大家都是独立的,各自为自己负责,分清楚这是谁的事情,谁的课题,谁的课题谁负责,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比如一个人冷不冷,饿不饿,是他自己的事。

 

再比如一个人的恋爱、职业的选择都是自己的事情,应该他自己说的算,而不是被父母或者伴侣干涉。

 

当一个人有健康的心理疆界,用上海的话说就是拎得清,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别人的事情他不会瞎逼逼,那他人际关系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分享的让亲密关系变好的四个方法:

 

1、是去认识你自己,看看自己的性格特点,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有哪些,让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更有觉察。

2、是学会好好说话,用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最后表达需求和期待的方式来沟通,而不是批评、鄙视、辩护、冷暴力。

3、学会正面解读或者积极诠释对方的行为,让自己拥有一双扫描善意的眼睛。

4、建立健康的心理疆界,捍卫自己的边界,对自己的课题负责,也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