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用一篇文章来回答在标题里所提出的问题似乎过于野心勃勃了,而且答案也过于简单,但在家庭育儿中,所有的理念和方法,都可以追溯到最根本的一个概念——依恋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听身边说或自己经历过这样的对话。
“我太爱他了。”
“我不能离开他。”
这是焦虑依恋的典型表现形式。把“爱”与“过分爱”混为一谈。“过分爱”是对未治愈的依恋伤口的委婉说辞。通常问题不是“爱得太多“,而是没有建立安全的自我意识。
相比于其它两种依恋类型,早期培养孩子的安全型依恋更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健康地发展。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对自己的存在会有更健康的认识。
他们不容易焦虑,他们更自信,也更乐意接受真实的自己;
他们能容易地区分心理疾病和身体不适(比如:胃病、胃灼热),也会辨别什么是不健康的亲密关系;
他们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学会如何在不适和痛苦中与自己相处。
在早期成长阶段,父母如何提供给孩子安全的依恋体验?

Siegel和Hartzell 在儿童发展领域的一项研究指出,孩子对父母的安全型依恋,与父母对自己早期生活经历的理解密切相关。换言之,父母童年时期经历不是关键,关键是父母如何看待和理解自己的独特经历,这决定了将来有多大能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环境。
下面提供了一些父母为孩子创造安全依恋的回答语句:

然而,当父母无法忍受自己的不足或无法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时,以下回答会将这些感觉转移到孩子身上,这让孩子误以为是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以上内容不仅仅是告诉父母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些话更重要的是起反射作用,借由这些话,父母可以联想到自己的日常言语。是安全用语还是非安全用语?

父母在回应孩子时冷静且耐心,可以为孩子提供一面镜子,让孩子受到鼓舞,感受良好。当父母有错误的言论、行为时,他们能够承担自己的不足,不需要孩子承受这些错误行为的后果。
所以,想要有效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首先父母需要做好自己的情感工作,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