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偷看伴侣手机算不算侵犯隐私?

亲密关系中的信任感和界限的划定

· 心理学文章

近两日,想必大家在刷手机时,都有意无意地浏览到一条热门娱乐新闻——罗志祥与女友分手,九年恋情告终。

导火索是女方看了男方手机,发现男方出轨。

今天并非要跟大家八卦娱乐圈的爱情故事,而是想借此谈一下,偷看手机背后折射出的——亲密关系中的信任感和界限的划定

broken image

去年十月份的一个调查显示,5000人中,超过60%的人承认查过另一半的手机,并且是在对方毫不知情的状况下。

 

究竟是出于何种动机要去偷看对方的手机?

Kate, 女,26岁:

我谈过五次恋爱,每次恋爱都看过男朋友的手机。前三次恋爱中,是因为我感觉他们都有事情瞒着我。事实证明,我的猜想是正确的。后面两次恋爱,只是害怕再次被欺骗,所以偷看了他们的手机。”

  Collen,女,27岁:

“我第一次看对方手机完全是无心的!当时手机屏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我想将手机递给男朋友时,无意间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信息。从那以后,我便经常查看他的手机,不再信任他了。”

Justine, 女,29岁:

“他经常跟公司女同事聊天,或出去吃饭,我怀疑他们有问题,所以偷看了手机。

人们偷看伴侣手机的动机有三个: 1. 纯粹是出于好奇。 2. 不信任对方,想去验证自己怀疑。 3. 过度控制欲 被偷看的一方会觉得自己的隐私不侵犯,或者不被信任,从而两人产生矛盾。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情侣,在有一方偷看手机之后,选择分手。

智能手机在当今社会是高度私人化的设备。它已经从最初的通讯工具,演变成一种不可否认的“信任”的象征。不知从何时开始,让男朋友或女朋友浏览手机或告知手机密码,成为一段关系的里程碑。既定的观念中,上交手机意味着信任,象征着毫无保留的爱。不允许看手机,就意味着有所隐瞒?

伴侣之间,百分百的信息共享与关系的安全性和健康度并不成正比。在一段彼此相爱,相互信任的关系中,隐私一定有它的一席之地。和平相处不应以牺牲自己的隐私为前提

broken image

很多伴侣之间很难去设定相处的界限,原因在于很难明确“隐私”“秘密”的区别。

从定义来看,隐私是不被他人干扰和观察的自由的状态。通常指根据个人需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设定的边界。当隐私受到侵犯,人们通常会生气,愤怒。

秘密是指有意对他人隐藏信息的一种主动的状态。保密的原因是担心公开之后的负面影响。如果秘密被公开,人们表现出的是害怕,恐惧,焦虑。

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二者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伴侣矛盾误在把“秘密”当隐私,大谈信任和尊重。

恋爱关系或婚姻中,谈隐私,谈信任,都没错。但这些必须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

一个诚实的伴侣,要求信任和隐私权,才是逻辑自洽的。

broken image

亲密关系必须包含信任,如果没有信任,说明关系的本身就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靠监控手机去反复确认这段关系,无异于在破裂的基础上建房子。

 

健康关系的维护,靠的是双方去加强共同商定的边界,而非不断削弱彼此的隐私权

后记:

 

感情是流动的,人心不是一成不变的,

情随境迁。

但人啊,总有妄念,

想靠抓住手中的一些东西,

变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