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孩子总嫌我唠叨,这该怎么办?”

· 心理学文章
broken image

“把你玩具收起来。”

 

“做作业去。”

 

“到点了,快去睡觉。”

 

在大部分孩子眼中,家长就是无休止的唠叨。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疫情期间,这种相处模式,可能会更加突出。

家长总是在一遍遍强调,并且心里会疑问: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为什么有些话总要说好多遍? 唠叨,通常带来的是消极的效果,百害而无一利。 这个过程中,家长会更生气,从而花更多时间去试图让孩子服从命令;孩子受家长情绪影响,会变得愤怒,也会开始反抗。在唠叨孩子的同时,家长也在不断增加自己的情绪负担,从而更易烦躁或者焦虑。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使整个家庭陷入无止境的“拉锯战”。
broken image

想结束这场“战争”,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唠叨”?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位家长不得不去教导他们,并帮助他们建立起规则意识。无论教孩子如何擦干净桌子,还是提醒他们在学校也要按时吃饭,这些日常提醒和指令,都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 但是,唠叨,与上述所说的完全不同。唠叨是指,父母一遍又一遍,甚至会带有负面情绪地告诉孩子要做的事 无可厚非,父母“唠叨”的本意是要对自己孩子负责。只是这样的方式,会无形中不同层面地影响到孩子、亲子关系,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
broken image

1.如何避免唠叨?

更好的交流才能赢得孩子的信服

试着用同理心去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也是从儿童成长为大人的,换位思考一下,你在儿童时期,是不是也曾对父母的唠叨不耐烦?家长每天给自己孩子布置各种不同的任务,孩子提不起兴趣,自然就习惯性选择忽视。现在,换种方式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01 避免独立性的缺失。各个成长阶段的孩子,都需要相对的自由。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时间,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决定。 比如,3岁的孩子可以决定自己今天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假设一个六年级的学生,相比一个小时持续性学习,他每学15分钟,休息5分钟的学习方法,更有效率。如果此时,家长严格控制孩子学习时长,一直唠叨他注意力不集中,便会激发矛盾。 给孩子相对自由会帮助他们自己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有助于提高他们时间管理的能力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结果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熟悉的行为方式最具有自我效能感。人会根据结果反馈,改变自我效能感,从而不断调整自己行为准则)。 02 让孩子以“投资”的方式参与到家庭生活中。你很难去命令一个孩子去打扫客厅,因为他们客厅的干净与否似乎对他们影响不大,所以他们不会在意。就像很多孩子也不在意自己卧室的整洁程度。可是如果你让他们意识到打扫干净卧室的好处,比如:有助于他们更快更轻松地找到自己的玩具;房间干净美观了,可以邀请朋友来玩等等。让孩子看到做任务的“收益”,他们才会选择“投资”,从而也避免不停地“唠叨”。 03 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员,征求孩子的意见。用简单直接的方式交流,直接告诉孩子你想让他们做什么,为什么。避免消极否定的评论,诸如“不对,你怎么能这么做;你为什么这么做;你这么做对吗?”之类。换种方式,“我下午要打扫卫生,你愿意把扔在客厅的玩具收拾到你的房间去吗?” 试着在平等位置上去沟通,而不要以成人的角度,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纠正”他们。 04

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一个六岁的孩子没有能力自己制定明天的计划,一个八岁的孩子无法立下大学要上清华还是北大的目标。家长应当反思,对孩子的一些期望是否合理,一些任务是否符合孩子的成熟度、思维方式、执行能力。

broken image

2.孩子需求 VS 家长意愿

区分清楚什么是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什么只是家长希望他做的事情。学钢琴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必备技能,但定期去医院查体是必要的。在你因为自己孩子烦你“唠叨”而生气和沮丧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 我给孩子一些相对的选择权了吗?比如,我可以让他自己挑选洗发水,或让他自己决定几点去洗澡。
  2. 有没有一项活动孩子没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但同样完成了我给他设定的目标呢?很多家长会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安排活动,比如为了强身健体,要去学打篮球。但是,孩子自己选择去踢足球,也可以锻炼身体。
  3. 为什么我希望我的孩子去做这件事?因为社会大环境,别的孩子也在做,所以我也要自己的孩子去做。对于孩子而言,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4. 我的孩子用其他的方式对我表达不满了吗?儿童和青少年无法做到像成年人一样,精准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想法,所以通常会选择一些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比如,扔东西,夺门而出,长期沉默等,这些行为都不能忽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遵从孩子的独特性,需要家长用时间和耐心去整合技巧与方法,学会平等地与孩子共处。不要让“唠叨”成为日常家庭生活的主旋律,不要做孩子童年时期的“监工头”,而要做他成长路上的陪伴者。